“批量生产”的专利:“注水量”大“含金量”AG体育平台小

2024-11-13 07:50:5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AG体育官网AG体育官网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9月25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“批量生产”的专利:“注水量”大“含金量”小》的报道。

  截至2023年底,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超百万件,约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四分之一。然而,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,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“批量生产”专利,导致“水货”泛滥,专利产业化率低。

  专利“注水”不仅浪费科研经费,还成了一些企业造假“帮手”。而有些具有市场前景的高价值专利,由于容错、转化等机制不健全,难以走向市场AG体育平台。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治理专利乱象,切实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。

  “论文不够,专利也算数,能给科研成果锦上添花。”记者在高校采访了解到,专利和论文一样,都被视为衡量教师科研水平的指标。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坦言,“评职称前是申请专利的爆发期”,出于评职称、课题结题、职务晋升等目的,“为了专利而专利”情况普遍。

  “有的老师一年写十几个发明专利,能个个都保持高水平吗?”江苏一高校教师质疑。

  “部分科研人员为了增加自身专利数量,会将一个完整专利拆分成若干专利来申报,这种专利‘注水’情况比较常见。”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梅志罡举例说,比如,一项完整技术原本对某行业极具创新价值,但专利被拆分后,但凡别人申请的专利从中“卡脖子”,一个完整专利申请就不会成功,“‘注水’专利会降低专利整体创新性,别人购买时还要买你的系列专利,进一步增加了转化难度,容易造成自我破坏。”

  “水货”泛滥导致专利成果转化率极低。《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.9%,科研单位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13.3%。

  西部一高职院校目前拥有200余项专利,但转化率为零。“高职的科研能力弱,优秀专利少。怎么转化专利,通过哪种方式,很多老师都不懂。所以课题验收后,有些老师连专利年费都不交了。”该校科研处负责人表示。

  记者了解到AG体育平台,还有大量已转化专利“含金量”低,产业化无从谈起。西部某高校目前拥有400多项有效专利,近四年来仅2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,转让合同金额总计42万余元,有的发明专利转让金额仅2000元。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,可能课题结题或学校有转化要求,老师找企业以极低价格买走就算转化了。

  有的高校为了应对上级考核、评比,维持有效专利数量,对教职人员放弃的专利“兜底”交年费,进一步造成资金浪费。

  “这个数据库搜搜,那个数据库搜搜,把核心数据改一改、说法变一变,就能写个专利。”西部某医科院校的学院党委书记告诉记者,“老师们申报专利的经费来自科研项目,研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,只有走模仿这条捷径最安全。”

  该学院党委书记认为,高校的职级晋升、单位考核、科研结题大概三年一个周期,老师产出的成果和收入挂钩,短短三年要出成果,想沉下心做创新基本不可能。“在实验室里拍脑袋想出的‘速成式’专利很多都是‘纸上谈兵’,研究的东西根本不是市场需要的。”

  记者了解到,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用性不强、难转化的专利反向流入企业,高价值专利却难出“深闺”。

  “不断有人和我们联系,想低价购入专利,其中不乏‘专利中间商’。”西部某高校科研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。“有企业3万多元买了我3个发明专利,感觉知识产权很不值钱。”该校一名青年教授表示,他的研究方向偏基础,应用性不强,“不太清楚企业具体的购买用途”。

  记者调研发现,一些企业为了得到高新技术企业资质、上市等,会通过“专利中间商”低价购买高校和科研机构人员手上转化前景并不好的专利。“企业自己的研发人员能力不行,就花钱买和主营业务看起来沾点边的专利。”成都某科技企业中层说。目前,市场上一件发明专利价格一般在万元至数万元不等,实用新型专利几千元不等。

  据了解,我国高新技术企业、专精特新企业等认定和专利绑定,认定后能得到各种补贴和税收优惠,企业专利造假泛滥被各界诟病已久。近年来,国家把关越来越严格,依然很难拦住专利注水。

  “专利多寡成了显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、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,申报专利已经变味了。”东部某车企人士说,他所在公司一直以创新、技术立企对外宣传,对内要求每年专利数在全省、全行业必须保持前列,任务层层下压后,倒逼大家都去写专利。

  “虽然公司已拥有上万件专利,但很多专利都是为了完成任务凑数的,本身不具备创新性,也难以在实际中应用。”该内部人士认为,公司近年来和不少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,共同申报专利,但“醉翁之意不在专利”,“企业能得到自我宣传,也更容易拿到项目经费和荣誉”。

  与此同时,一部分市场前景好的高价值专利却难“出山”。一些受访的业内人士、高校科研人员认为,研究人员持有的专利属于职务发明,学校有权决定转不转化,对于难以判定专业技术价值的专利,学校会担心转化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。

  “我们有一批企业很看好的专利想转化,但学校会有顾虑。”国内某知名学府研究机构人员说,近年来,多所高校因为专利问题引发社会关注,“学校担心转化中哪怕有一丁点扯皮,都会给学校带来麻烦”。

  近年来,我国高度重视专利转化运用工作,先后出台《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《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》等,对我国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、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专项部署。

  “希望有专业、规范的第三方平台来做专利转化。”贵州某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,他持有几项实用新型专利,都源于平时的临床观察。比如,部分危重病人接受治疗要脱光衣服,于是他发明了一种多功能病人服,既不影响医疗操作,也能保护病人隐私。“医院没有精力做专利转化,私下接触医疗器械企业又担心在一些环节上说不清楚,种种顾虑下,只能将专利搁在那里,用不到病人身上。”

  贵州一所高职科研处负责人希望,建设高校、科研机构和企业互通信息的有效平台,多一些专利知识的培训。

  江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王浩说,根据公开数据,2023年,我国执业专利代理师3.4万人,我国共授权专利近365万件,相当于每人平均三天便要办理一件专利授权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在我国,花费不足万元便能申请到一个专利,可以说是低成本、高回报。

  “一项技术能获得专利的因素很多,即使是发明专利,价值肯定都不一样,但现在没有高下区分。”有业内人士认为,专利被附加了企业减税、评职称等诸多附加值,而具体到一个专利,到底有多大价值是不明确的,应该科学估值,给盲目的专利热退退烧。与此同时,适当提高专利申请的门槛,让申请人和代理机构把更多精力用在提升专利质量上;完善专利的第三方评价等机制,为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中的顾虑“松绑”。

  成都一科技公司中层认为,高校院所专利转化不能止步于卖给企业,建议加强后续的专利价值复盘、产品应用评估等,完善知识产权“黑白名单”制度。

  也有专家提出,对于当下难以转化的专利应一分为二。全球科技发展进程中,不乏有当时看起来是天方夜谭,但若干年后证明具有重大意义的专利。一项专利,从技术到市场,还要经历再研发的过程。有一些看似无用的专利,可能是专利权人为了更严密保护核心专利而设计的。

  “一方面,通过完善专利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、保护和运用;另一方面,应该对专利乱象严厉打击,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健康发展。”王浩说,建议实行专利分级制度,让推动社会创新的专利脱颖而出。(记者 李惊亚)

搜索